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重点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联合公安机关抓获不少违法传谣分子。而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里各种谣言文章、视频还在层出不穷,很多不仅“应季”切中人们心理,还宣称“有视频有真相”。
但事实上,许多谣言是消费者仔细推敲后,就能自行发现漏洞的。最近,一场名为“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系列讲座”邀请了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秘书长姜培珍和约250豫园街道和老西门街道居民参与。
专家和市民共同通过实验和问答互动,解答了“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粉丝” “西瓜+桃子=死亡”等等谣言,并归纳总结了谣言的若干特征,教大家学会辨别谣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们想当然的事情,却不一定是事实。
比如你觉得芝麻应该是纯天然的,如果洗一洗掉了颜色,那没准就是被染色过了。
再比如你觉得紫薯应该是紫色的,和其他食物混一混,怎么发绿或者变红了?那大概就是变质了。
然而,这却都是错的。
掉色的芝麻“无罪”,变色的紫薯也很无辜。
而这,就需要你用科学的眼光就看待它们。
有的人煮的紫薯粥变蓝,其实是因为紫薯富含花青素,而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天然色素,具有“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米粥属于偏碱性环境,加入紫薯后,就会变为蓝色,是正常现象,可以放心吃。
咱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在紫薯汁中滴几点食用碱水,紫薯汁就慢慢变成了蓝绿色。而这时再往其中加一些白醋,酸碱中和下紫薯汁又会慢慢变回紫色。如果醋加得多了,紫薯汁变为了酸性,那还会由紫变红呢。
将这个简单的变色原理运用到厨房中,借助少量的白醋、食用碱,就能十分简便的辨别黑芝麻、黑豆、黑米等富含有花青素的食品是否染色。
近来,食品谣言的传播方式也在升级,流行起了视频大法。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看着那些食物在画面里燃烧起来,加上“实验人”言之凿凿的解说,有些人便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而这,往往正是利用了人们食品安全知识的盲区,故意造假。全国范围内,近期已经抓了不少视频传谣者。
其实,除了看,判别食物还可以通过闻、摸的方法,而这点视频无法体现。
就比如塑料粉丝、塑料紫菜的传言。
取一包正宗的龙口粉丝,拿打火机点燃,它竟然真的烧起来了。然而真相是,粉丝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本来就易于燃烧,你拿方便面、挂面去烧,也是一样的结果。烧完后的粉丝,会留下黑黑的碳,轻轻一捏就散碎下来。但如果烧的是塑料会有什么结果?那是一定会有刺鼻的塑料焦掉的味道,而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油蜡滴状物,燃烧后成一块黏黏的固体。
同样,将紫菜和形似紫菜的黑色塑料袋同时浸水,塑料袋表面有水珠且不吸水;紫菜吸水变软,表面光滑,没有水珠。虽然一样能燃烧,但紫菜烧出来的是咸腥味,燃烧之后的灰烬是白色的;而塑料袋则会烧出刺鼻气味,而且火焰烧到哪块哪块就纠结萎缩起来,最后凝结成小黑团。
紫菜、粉丝是不是塑料做,烧着闻一闻就知道;肉松是不是棉花做,放在嘴里咬一下能不能咬断就知道。但是通过视频传谣,“眼睛”却欺骗了我们。
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奸商打针加了色素糖水?西瓜太脆,草莓很大,是因为被奸商用了膨大剂?这么一想,仿佛菜市场、水果摊危机四伏,看见个“卖相”特别好的水果,要先上来怀疑一番。
其实,“打针西瓜”根本就不太现实,因为打完针,西瓜会有针孔啊。你买的瓜你还检查不出来么!
那么,打过针的西瓜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呢?
来看这个实验。针筒里是加了糖和胭脂红色素的水,在把针插入西瓜后,要把药水推进去就是很艰难的手感。
而推完后把瓜切开——针孔附近的西瓜皮和瓤有明显的一滩红色,而且瓜肉的感觉也烂掉了。这是因为注入的液体很难被西瓜吸收,所以很难扩散到西瓜的其他部位,无法使整个果实变甜变红。
马志英解释,打针西瓜瓜皮上有很明显的针孔,且打针后两三小时就会发黑,而且受伤的西瓜会快速变质,对商贩来说得不偿失。
至于水果用了膨大剂,马志英表示,膨大剂其实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就是合法的,如果超范围使用才可能出问题。而西瓜太脆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是瓜本身的品种决定;其二可能是因为种植环境久旱后忽遇大雨,西瓜短时间内集中吸收大量水分,也会引起瓜脆的情况。
在讲座的现场,有专家和居民互动的环节。尽管专家此前已经亲身试验,同时吃了西瓜和桃子,证明两种食物同吃并不会中毒,并科普大多数食物相克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然而,接下来居民们的问题,还是几乎都围绕着“食物相克”。
螃蟹和柿子能不能一起吃?
胡萝卜和番茄能不能一起吃?
黄瓜和花生米能不能一起吃?
菠菜和豆腐干能不能一起吃?
其中有些没有半分道理。比如胡萝卜和番茄常被一起烹饪罗宋汤,黄瓜和花生米在夏天喝啤酒时也会放在一起吃,类似蔬菜和蔬菜都没问题。
但有些食物放在一起说“相克”,还稍微有些道道。比如螃蟹和柿子都被认为是寒性,且柿子含有鞣酸,含高蛋白的蟹肉在鞣酸作用下,容易凝固成块,不容易排出体外。菠菜和豆腐干不能同吃似乎也有道理,菠菜有草酸,碰到豆腐干里的钙,岂不是要化学反应成草酸钙,又成“结石”了?
然而,在人体消化道内的两种食物,并不会像在实验室环境中那样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像螃蟹和柿子,虽然不建议一起吃,但少量吃的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菠菜和豆腐干,如今豆腐的现代制作技艺已经逐渐淘汰石膏法,本身已不会含有太多钙,至于菠菜中的草酸,烹饪前拿开水焯一下就能去除掉。因此适量饮食并不会引起危害,更不会中毒。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多数的食物相克并没有道理。但有一句口诀可以记一下:食物品种多一点、每餐用量少一点!
发布时间:2017-07-17来源:东方网
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重点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联合公安机关抓获不少违法传谣分子。而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里各种谣言文章、视频还在层出不穷,很多不仅“应季”切中人们心理,还宣称“有视频有真相”。
但事实上,许多谣言是消费者仔细推敲后,就能自行发现漏洞的。最近,一场名为“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系列讲座”邀请了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秘书长姜培珍和约250豫园街道和老西门街道居民参与。
专家和市民共同通过实验和问答互动,解答了“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粉丝” “西瓜+桃子=死亡”等等谣言,并归纳总结了谣言的若干特征,教大家学会辨别谣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们想当然的事情,却不一定是事实。
比如你觉得芝麻应该是纯天然的,如果洗一洗掉了颜色,那没准就是被染色过了。
再比如你觉得紫薯应该是紫色的,和其他食物混一混,怎么发绿或者变红了?那大概就是变质了。
然而,这却都是错的。
掉色的芝麻“无罪”,变色的紫薯也很无辜。
而这,就需要你用科学的眼光就看待它们。
有的人煮的紫薯粥变蓝,其实是因为紫薯富含花青素,而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天然色素,具有“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米粥属于偏碱性环境,加入紫薯后,就会变为蓝色,是正常现象,可以放心吃。
咱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在紫薯汁中滴几点食用碱水,紫薯汁就慢慢变成了蓝绿色。而这时再往其中加一些白醋,酸碱中和下紫薯汁又会慢慢变回紫色。如果醋加得多了,紫薯汁变为了酸性,那还会由紫变红呢。
将这个简单的变色原理运用到厨房中,借助少量的白醋、食用碱,就能十分简便的辨别黑芝麻、黑豆、黑米等富含有花青素的食品是否染色。
近来,食品谣言的传播方式也在升级,流行起了视频大法。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看着那些食物在画面里燃烧起来,加上“实验人”言之凿凿的解说,有些人便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而这,往往正是利用了人们食品安全知识的盲区,故意造假。全国范围内,近期已经抓了不少视频传谣者。
其实,除了看,判别食物还可以通过闻、摸的方法,而这点视频无法体现。
就比如塑料粉丝、塑料紫菜的传言。
取一包正宗的龙口粉丝,拿打火机点燃,它竟然真的烧起来了。然而真相是,粉丝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本来就易于燃烧,你拿方便面、挂面去烧,也是一样的结果。烧完后的粉丝,会留下黑黑的碳,轻轻一捏就散碎下来。但如果烧的是塑料会有什么结果?那是一定会有刺鼻的塑料焦掉的味道,而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油蜡滴状物,燃烧后成一块黏黏的固体。
同样,将紫菜和形似紫菜的黑色塑料袋同时浸水,塑料袋表面有水珠且不吸水;紫菜吸水变软,表面光滑,没有水珠。虽然一样能燃烧,但紫菜烧出来的是咸腥味,燃烧之后的灰烬是白色的;而塑料袋则会烧出刺鼻气味,而且火焰烧到哪块哪块就纠结萎缩起来,最后凝结成小黑团。
紫菜、粉丝是不是塑料做,烧着闻一闻就知道;肉松是不是棉花做,放在嘴里咬一下能不能咬断就知道。但是通过视频传谣,“眼睛”却欺骗了我们。
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奸商打针加了色素糖水?西瓜太脆,草莓很大,是因为被奸商用了膨大剂?这么一想,仿佛菜市场、水果摊危机四伏,看见个“卖相”特别好的水果,要先上来怀疑一番。
其实,“打针西瓜”根本就不太现实,因为打完针,西瓜会有针孔啊。你买的瓜你还检查不出来么!
那么,打过针的西瓜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呢?
来看这个实验。针筒里是加了糖和胭脂红色素的水,在把针插入西瓜后,要把药水推进去就是很艰难的手感。
而推完后把瓜切开——针孔附近的西瓜皮和瓤有明显的一滩红色,而且瓜肉的感觉也烂掉了。这是因为注入的液体很难被西瓜吸收,所以很难扩散到西瓜的其他部位,无法使整个果实变甜变红。
马志英解释,打针西瓜瓜皮上有很明显的针孔,且打针后两三小时就会发黑,而且受伤的西瓜会快速变质,对商贩来说得不偿失。
至于水果用了膨大剂,马志英表示,膨大剂其实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就是合法的,如果超范围使用才可能出问题。而西瓜太脆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是瓜本身的品种决定;其二可能是因为种植环境久旱后忽遇大雨,西瓜短时间内集中吸收大量水分,也会引起瓜脆的情况。
在讲座的现场,有专家和居民互动的环节。尽管专家此前已经亲身试验,同时吃了西瓜和桃子,证明两种食物同吃并不会中毒,并科普大多数食物相克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
然而,接下来居民们的问题,还是几乎都围绕着“食物相克”。
螃蟹和柿子能不能一起吃?
胡萝卜和番茄能不能一起吃?
黄瓜和花生米能不能一起吃?
菠菜和豆腐干能不能一起吃?
其中有些没有半分道理。比如胡萝卜和番茄常被一起烹饪罗宋汤,黄瓜和花生米在夏天喝啤酒时也会放在一起吃,类似蔬菜和蔬菜都没问题。
但有些食物放在一起说“相克”,还稍微有些道道。比如螃蟹和柿子都被认为是寒性,且柿子含有鞣酸,含高蛋白的蟹肉在鞣酸作用下,容易凝固成块,不容易排出体外。菠菜和豆腐干不能同吃似乎也有道理,菠菜有草酸,碰到豆腐干里的钙,岂不是要化学反应成草酸钙,又成“结石”了?
然而,在人体消化道内的两种食物,并不会像在实验室环境中那样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像螃蟹和柿子,虽然不建议一起吃,但少量吃的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菠菜和豆腐干,如今豆腐的现代制作技艺已经逐渐淘汰石膏法,本身已不会含有太多钙,至于菠菜中的草酸,烹饪前拿开水焯一下就能去除掉。因此适量饮食并不会引起危害,更不会中毒。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多数的食物相克并没有道理。但有一句口诀可以记一下:食物品种多一点、每餐用量少一点!
编辑:指导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网信办、湖北省委政法委、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湖北省新闻工作协会、湖北省通信管理局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湖北日报网、湖北网络电视台、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
协办单位:中央驻鄂、省直、市州主要媒体及所办网站